Search

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「告別」第一樂章 導奏教學*上課實況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列夫席茲觀後—貝多芬 「告別」第一樂章 導奏 如何彈?】

我印象很深刻,在10/2國家演奏廳列夫席茲的貝多芬奏鳴曲「告別」中,他第一樂章開頭的導奏,演奏速度非常非常的慢,非常非常的沉痛。有些人無法理解他為什麼用這樣近乎靜止的速度演奏,因此躁動不已;也有學生跑來問我:

為什麼他要彈成「一顆一顆」的塊狀和弦,而不是「唱」最上面的音符,讓它流動成線條的旋律?

也許我們應該問,為什麼大師眼中的音樂,跟我們理解的如此不同?

當旋律流動時,我們可以聽到旋律的走向,聽到整段音樂的全貌,我們也常常期待作曲家寫出優美的旋律,但是往往只是「聽過去」,並沒有「聽進去」。

一旦音樂慢到靜止下來,那顆音符出現的當下,正所謂「一沙一世界」。你聽到了什麼?列夫席茲用那個音符,到底要表達什麼?

而理解後你更會驚訝地發現,原來每一個和弦都是生命,都是演奏家的故事,而那個故事,往往令人動容、令人心碎。

下面這一段將近兩分鐘的影片,是廖老師之前的直播教學,如果大家打開喇叭耐心看完,會發現老師對每一個和弦,甚至 #一個音,都傳達了精確的情感,呈現當下心境和表達。如果做到這一點,#你就會發現涅夫席茲的慢不是慢,就像你被大自然的美景震攝,景象並沒有移動,但是你想多待5分鐘。列夫那個慢,像有人工智慧、被永遠棄置在海底機器男孩~~

經由這樣的訓練,您會聽出列夫席茲跟所有大師究竟想說什麼?

有一天當學生對音樂開始出現自己的見解時,也才能像列夫席茲一樣,給予個人化的詮釋。

當我們以大師的高度來看音樂時,你的思維、你的邏輯,都必須被重新建構,然後,你就能建造屬於你自己的音樂王國,不容別人所撼動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手指流動狀態fingers-flow由Dawson 老師提出 這是一個超乎頭腦認知的狀態,「手指建立」後你能感受到放鬆沒有任何操控順應自然往前彈奏,這是Dawson 老師長年從氣功瑜珈,以及各式運動原理所發現,這一個創建具獨特性,也與傳統思維相違,也因此才能看到以往看不到如此大量成功的案例,甚至讓已受傷的學生再度彈琴,這將是鋼琴演奏的歷史轉戾點 更重要的是,這個方法已經以科學化清晰的步驟來實踐,讓大部分的人都可以經歷放鬆的最後流動狀態 所有影片皆由Dawson 及嚴老師用心拍攝,如有引用,請註明出處。
View all posts